宗教信仰
僧伽在整个缅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纪传入缅甸,在西元十一世纪时成为缅甸居民普遍的信仰,并且延续至今。当时阿奴律陀听取孟族僧人阿罗汉的建议,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为国教。
缅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乐善好施。在缅甸,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施舍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缅甸人施舍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缅甸有句俗话:“心诚的人施舍一个像榕树籽一样小的东西可以得到像榕树那样大的报答;心不诚的人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籽那样小的功德。”缅甸人认为,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向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则是一件很积德的事。所以,你会看到,在缅甸人自家大门口,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缅甸人的施舍和捐献到处可见。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他们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
缅甸曼德勒山
在缅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业后继有人,被认为是一件积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从此可以“成人”,受到社会的尊重,是一件荣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种形式:单独一家一户做剃度;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给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门、街道、学校或集市为单位给孩子做剃度。举行剃度仪式的前一天下午,要举行盛大的游行仪式。人们给将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绶带,骑上高头大马。有人给牵马,有人撑金伞,队伍浩浩荡荡。一队打着佛教旗帜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走在队伍的前面,接着依次是载有吉祥大鼓的车、骑在大象背上顶盖金伞的三藏经保护神、手持僧用八宝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槟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缀满准备布施给僧侣的各种日用品的如意树等。晚上一般要请来剧团唱戏,通宵达旦。正式举行剃度的当天上午,要在鼓乐的伴奏下乘专车到大金塔转一圈,再进寺庙给孩子剃发,穿袈裟,听戒规,然后布施斋饭。第三天,家长们要集合在一起,请法师在临时搭起的彩棚里诵经。家长跪坐在地上,手里拿着小壶或水,一边听经一边把杯里或壶里的水一滴滴地倒于盘子里或地上,叫作“分福”。意思是给孩子做剃度所积的功德不可自己独享,要大家分享。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小沙弥后可以还俗,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
缅甸是宗教意识很浓的国家。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全国僧侣有10几万,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万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个是和尚,佛教徒中每个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出家的年龄一般在10岁上下,出家时间,在以前最短为一年,已缩短为7天。也可以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为僧。出家手续十分简便。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