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神秘的世外桃源吧
2016-12-07 17:20:43
居住在茵莱湖上的人们有独特的划船和捕鱼方式,他们居住的高脚屋就建筑在水面上,以桥相连的高脚屋群便形成了水上村落,村落之间则只能使用小船相互往来了。
每天早晨,水上村落在雾霭中如梦如幻,早出的渔船散落湖面,很容易找到中国泼墨山水画的意境。
如今有一万多勤劳朴实的居民生活在茵莱湖水域的一百八十多个村子里,他们以捕鱼为主,也有不少人从事蔬菜种植或简单手工业,过着简单的生活,对厌倦都市生活的人而言,这里无疑是个世外桃源。
茵莱湖上有成片的“农田”进行蔬菜种植,这些“农田”是人工造就的“浮岛”。
当地人收集水中的藻类,聚起来漂浮在水面上,再把水底的泥浆打成湿泥砖铺在水草上,上面糊上稀泥浆,再把一船船水草连泥带水地往草岛上铺,并从陆地运来肥土铺在浮岛表面,就可以搭架种菜了。
这些“菜园子”通常厚不足一米,面积大的数十万平方米,小的几米见方,常年漂浮在水面上,即使发大水也不用担心。
但是,浮岛周围必须要用竹竿插到湖底固定,否则菜园子就不知会漂到哪里去了。
西红柿、黄瓜、豆角等是浮岛上主要种植的作物,浮岛周围鱼群聚集,人们种地、收获之余,还可以进行简单渔业,据说湖上出产的各种农产品远销缅甸各地。
湖中不同村落中有着各种简单手工作坊,乘船游湖时船家会带游客前往参观,某种程度也是茵莱湖旅游步入商业化的雏形。
虽然如此,但那些作坊还是挺有意思的,而且不会有人因为你不买东西而变脸。
在纺织作坊开了些眼界,一般说来,棉、麻、丝等作为纺织原料司空见惯,但这里却是用从莲藕杆里抽出的粘丝,经过几道工序,用简单的纺车和织布机制成布料;
缅甸人抽的土雪茄作坊里,一群各种年龄的女子手工制作,但并非传说中雪茄是少女在大腿上搓卷而成的,或许这是缅甸雪茄的粗细不到古巴货一半的原因;
手工制作银器的工艺并不稀奇,但价格却偏高了不少,一条不到两厘米的粗银鱼饰要价近二十美元。
估计船家确信这二人不会买任何东西,就没有再带去别的店铺,以至于错过了本来颇有兴趣的长颈族人作坊。
茵莱湖居民住得颇为分散,每隔五天就会有集市,而且在不同村落轮流进行,包括颇有名气的水上集市。
口罩赶上的是茵莱湖最南边的一个村中的集市,小船几乎纵贯南北狭长的茵莱湖,所以多付几块美金的船费也是正常的。
很多当地人驾船来此出售自家的产品,并采购日用品回去,当然也有不少工艺品商贩的目标是游客的荷包。
集市后边的小山坡上有座佛寺,虽然大殿并不宽敞,但围绕寺庙的是众多的白塔,从远处看去相当宏伟。缅甸是佛教国家,在茵莱湖也不例外,不仅湖边一圈有不少佛寺。
湖中的岛屿和村落中也不乏信徒膜拜的地方,其中Phaung Daw Oo Paya是规模最大的一座;恰好在午餐停留饭店的对面,一座简易的木桥跨水衔接两端。
这座佛寺供奉着五尊小佛像,现在已经被信众在佛像上贴满金箔,变成了五个“金疙瘩”。
小乘佛教中,往佛身上贴金是尊奉佛祖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这里只允许男子贴金,女子只能跪坐在佛坛外围膜拜而不允许靠前。
每年的九、十月份,茵莱湖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盛典礼,五尊金佛会被鎏金的凤凰船承载着进行游船仪式。
据说某年刮大风而船了翻,最后只找回四尊佛像,但回到寺庙竟然发现第五尊已经自动归位了,如此一来,每天过来为佛像贴金的信众更加络绎不绝。
如果在网上查找茵莱湖的资料,多数会提到一个叫做“跳猫寺(Nga Phe Kyaung)”的地方,俨然是茵莱湖最有知名度的地方,不过外观上看,就是浮岛上的一座相当普通的木结构建筑。
猫跳寺出名的原因是一群会耍杂技的小猫,不过进庙前就被船家告知,那些猫现在已经不再跳圈了。
进了庙门的确看到一群猫咪,不怕游客,也不畏惧闪光灯,是见过大世面的慵懒样子。
一只出生不久的小猫相当可爱,要把照相机完全贴地才能拍好它呢。较大的几只猫咪身体肥硕,看来是游客们近年施舍的结果。
以前看过它们跳圈的图片,本以为现在不跳的原因是年老之故,但若说是身材走样而跳不动更容易让人相信。
这里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今全球知名盖因那群猫咪,但猫不再跳了,其名气会不会一落千丈呢?让大家拭目以待吧。
不过猫跳寺的大殿还是颇有些看头的,全柚木的结构显得古朴庄严,诸多玉制的或鎏金的佛像相当精美,装饰以繁复的木雕,千万不要只顾看那群猫咪而忽略了对大殿和佛像的欣赏。
茵莱湖有着大量的水鸟,以湖鸥和野鸭为主。野鸭成群地在湖面觅食,偶尔呼啦啦惊起,黑压压冲向天空,似乎有些怕人;
湖鸥则是另一番样子,快速行船中如果手中举起饼干等食物,会引得成群湖鸥追逐,乘客伴随头顶和两侧的鸟儿,似乎自己也在飞。
黄昏时分找个水面宽阔的地方停船吧,茵莱湖的日落也是相当壮观的,在映着余晖的湖面静静等待日落是件相当惬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