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众多的微笑国度 到缅甸来一场佛系旅行
2019-01-05 15:33:14
缅甸摄影作品
对于佛系星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一句“一切随缘”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一定是再加一句“阿弥陀佛”。当下,“佛系”的流行,也让缅甸这个切切实实的“佛系”旅游胜地再一次火了一把。进入这个国度,仿佛有种走入时光隧道的感觉,随处可见的温暖笑容、随处可见的佛寺金塔、随处可见的僧侣尼姑,都是缅甸“佛系”的象征。
缅甸摄影作品
佛塔:缅甸与世界的无价财富
千佛之国缅甸,是我们熟悉又略感陌生的邻居。西方媒体给它取了个美丽的绰号——“亚洲隐士”,因为至今为止,有些神奇的地方还未对人展示。
缅甸是佛塔之国,而在缅甸,佛塔又以蒲甘最为知名。但是给记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缅甸西部若开邦的妙乌。妙乌的佛塔数量规模不及蒲甘,旅游人气值也远不及蒲甘,自然也就得不到像蒲甘佛塔那样的维护程度。但在记者看来,正是这种尚未得到充分商业开发的环境,使得妙乌独具魅力。尤其是妙乌日落时的景象,放眼望去,只见古佛塔在金色的夕阳光辉中,零落地散布在茂盛的杂草中,相比蒲甘的佛塔,更显古朴之感。
尽管如此,这些佛塔放到现在,依然是妙乌这片土地上最为坚实、宏伟的建筑。记者曾无意间穿过一座当地的村庄,看到的尽是竹篾编织的篱笆,树干和茅草搭建的房子。作为缅甸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21世纪的建筑形态居然要比15世纪的还要原始、落后,实在让人感到唏嘘。妙乌曾是缅甸历史上强盛的西部王朝阿拉干王朝的都城,穿过历史千年的大河,如今这片土地上早已不见皇宫,但佛塔的遗址却顽强地留存了下来。从这个角度看,这些佛塔的生命力之强盛,让人赞叹,佛教在缅甸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亦见一斑。
作为一个“佛系国家”,佛教在缅甸的重要价值不仅体现在过去的历史中,还体现在当代。2016年8月24日,位于缅甸中部曼德勒省的著名旅游景区蒲甘发生了里氏6.8级地震,造成多座佛塔严重破坏。地震后,包括中国、印度等多个国家的文物修复专家团队立即对蒲甘的受损佛塔展开了修复工作。2017年2月,记者有幸在蒲甘见识了佛塔修复的过程。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文物修复专家团队是实力最雄厚的。其中,印度团队负责修复的是蒲甘最美的阿难陀佛塔,在阿难陀佛塔西南方约500米的地方,中方团队也对蒲甘最高的佛塔——他冰瑜塔进行修复。来自两大文明古国的文物修复团队小心翼翼地修复也成为历史的见证,足以证明蒲甘佛塔既是缅甸人民无价的文化珍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缅甸摄影作品 僧侣:缅甸社会的精神锚点
缅甸也是一个僧侣遍布的国度,全国人口里,有80%的人信奉佛教,所有的缅甸男性在一生中都必须出家一次。因此,走在缅甸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遇见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侣。尤其是与我国不同的是,缅甸的僧侣们信奉的是小乘佛教,对荤食是没有禁忌的。但缅甸僧侣们讲究过午不食,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早饭和午饭,过了中午就只能喝水了。因此午饭对僧侣来说是很重要的,每天的清晨4时和上午10时左右,缅甸的僧侣们都会上街化缘。僧侣们往往排成一列整齐的长纵队,场面壮观。
缅甸摄影作品
“千人化缘,万人供养”,是缅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体现了缅甸社会对僧侣地位的高度重视。尽管随着缅甸的日益开放,缅甸社会的发展与国际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但记者认为,僧侣就像是缅甸社会的精神锚点,只要僧侣还在上街化缘,人们依然虔诚地布施,飞速物质化的缅甸就无需担心人心的异化。
缅甸人:佛系心态随遇而安
除了佛塔、僧侣,最能体现缅甸“佛系”特征的就是缅甸人民的生活态度了。缅甸人民的生活态度,可用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来形容。
缅甸最大城市仰光街头,就算道路再拥堵,司机们也鲜有鸣笛的现象,所有车辆都安静地等待着交通的疏解,哪怕因为仰光交通调度系统的落后与不科学,很多路口的红灯一等就是一刻钟。如果有车辆需要变道,只需要把手伸出窗外挥动几下即可,旁边车道的车辆自然会停下来留出空间。尽管缅甸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但光从马路上的车流中,便能感受到“佛系”驾驶带来的温暖。
缅甸是一个缺电的国度,但电力的缺失却阻挡不了缅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遇而安的缅甸人民自有其追求快乐的途径。摩天轮太耗电太奢侈?没关系,缅甸的摩天轮都是“人力”驱动的。工作人员在摩天轮的钢筋架构间上下翻飞,游客们坐在简陋的座位上乐得其所。人力摩天轮,竟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
此外,“佛系”特点还体现在缅甸社会的多元与包容中。尽管西方媒体总是在不断地借罗兴亚问题炒作缅甸尖锐的种族与宗教冲突,但事实上,在缅甸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有着135个民族的国家的国民都是和谐共处的。在仰光,除了占主体的缅族,还居住着数量不小的华人和穆斯林群体。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乃至印度教的元素都可以在这座城市找到。基督教堂几步之遥的地方就矗立着清真寺。“佛系”所体现的包容、不争的态度,在这里得到了颇具代表性的体现。